(3)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策略

银行对于授信业务的风险,不论其风险度高低,要完全加以避免的方式就是不提供任何信用。但由此产生的结果是,银行将不成其为银行。因此,银行要持续经营,不可能对风险退避三舍,而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控制。

①规避风险策略

银行通常以制订授信政策的方式,对某些高风险方面的授信做出限制,如授信的地区限制、行业限制、企业限制、担保条件限制、金额限制、比例限制等等。对这些方面的授信,即使要做,也得在满足政策规定的条件下才能做。从而事先将信用风险控制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实践中常见的做法就是要求客户减少授信金额,压缩授信期限,提高担保条件等。

②分散风险策略

银行的授信如果过度投放于某一领域,会造成风险高度集中,一旦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因此,把授信资金尽量分散到不同的客户、行业、地区和国家,是最实用的风险防范策略。

③缓释风险策略

为了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银行必须事前采取措施。最常见的就是要求提供好的担保条件。至于是第三者信用担保,还是质押,还是抵押,还是几项同时担保,取决于银行的要求以及客户提供的可能。

④转移风险策略

银行对自身把握不住的风险,可通过适当的途径转移出去。如对借款企业的抵押物要求投保财产险,对个人借款要求投保人寿险,对出口企业要求投保出口收汇险等等。将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另外,贷款业务债权证券化,委托贷款由委托人承担风险,担保业务中要求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等等,都是转移风险的策略。

⑤补救风险策略

补救风险是指在授信业务实际发生后,借款人出现违约事件和风险征兆,银行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以维护自身权益和避免更大损失的发生。补救又可分为银行自身采取措施的“内部补救”,如停止借款人对合同项下任何款项的提取;宣布所有款项加速到期,并应立即偿还;行使抵销权,以借款人在本行账户的余额抵销其债务;加收罚息;采取催收措施等。补救还可以通过司法部门的“外部补救”,如寄发律师函,诉前保全,起诉借款人和担保人,处理质押物和抵押物。

⑥补偿风险策略

银行对于风险相对较高的授信业务,可通过经济措施加以补偿。包括:对风险较高的客户计收较高的利息,对违约的客户加收罚息等。

二、银行信用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1、银行信用管理的概念

银行信用管理是指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自身的授信活动进行规范、调整和控制。对于银行来说,授予信用完全是其盈利的手段,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通过授信而收取的利息。

银行在为客户提供信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为其自身带来了大量的信用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实现银行信用风险利润的最大化,银行也同样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对谁提供信用、提供多少信用和多长期限的信用。

2、银行信用管理的特点

(1)与市场风险管理相比,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依然落后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导致某项投资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和信用风险一样,市场风险也一直影响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安全。自资本市场和市场风险产生以来,管理市场风险的技术已历经革新。尽管在预测系统风险时间方面还存在缺陷,但这些革新已经使市场风险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门科学。相比而言,信用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艺术的层次上,银行根据订单进行单个的贷款决策。处在这一层次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之一是业界对大部分操作没有一套通用的信用语言系统,关于信用风险的一些基本度量指标,如违约时间、违约事件、挽回率等,实务界人士、学术界人士及监管者常争论不休。同时,关于商业失败事件之前的金融、非金融参数以及此事件之后的债务挽回率等,都缺乏可靠的量化数据。如何管理好信用风险成为银行业技能的核心,但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今天的银行最初的银行使用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2)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相比,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银行和其它公司的信用管理,在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上都不相同。由于银行是专业信用经营机构,信用风险对其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和工商企业可以不设信用管理部门,而把信用管理职能外包不同,任何一个银行都有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部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管理信用风险,而且信用风险部门在银行经营中居于核心地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企业相比,银行处理信用申请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因此,银行都有一套固定的贷款申请的处理程序和体系。